一般人到戏院或到四面八方,都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情形:和尚念经时,一边敲木鱼,一边念;在庄严肃穆的大殿里,剃发得道的高僧身穿僧衣,手敲木鱼,嘴上念经。为何修道士念经时要敲木鱼,也许原因很多人不清楚。
木鱼肉是佛教的法器,目前有两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圆鱼形,大小不一,靠近佛殿,稍小一点的就放佛。两者都利用红木家具制作,用来挖空,得道高僧诵经时要用木锤敲击它,便传来嘎嘎声。它的应用范围是有利于掌握诵经的节奏和调音。
还有一种木鱼,其悬挂系统在斋堂附近,为直鱼形,扁平、中空,又称“梆子”,敲击声非常响亮,是用来通知僧侣进斋的。这种木鱼大多悬挂在庑廊的立柱下,悬挂训练方向十分注重。按照佛家的规矩,一般寺院只准用剁椒鱼朝寺内的方向,只要十方丛林中的人都能剁椒鱼靠外。
实际上,得道的僧人敲木鱼原木,并非只是提醒自己,只是提醒木鱼。其起源,与7千年前的一次海侵有关:考古资料显示:7千年前至今,曾有一次称为卷转虫式的海侵,使浙东平原变为近海,杭嘉湖平原区仅存一小部分,全海平面向西延伸,苏州太湖一线向西延伸,杭州为海港。
海侵的结果,迫使原住民部分回返乌程、四明、天台山旅游,部分迁居浙西和江苏南部丘陵地带,部分逃往海岛。
当时的大伙儿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海侵,就用想象和应用想象来观察、说明,并口耳相传,到了汉代,经历了一个叫列御寇的人的综合型式的熔化与再造,使我国中华传统文化藏宝中的一粒风姿闪耀,夺目耀眼的明珠——范例汤问。
汤问说:在莱州湾之东的港湾上,原来有五座公山,都是仙圣居住之地。由于公山无根,故常随波飘舞。仙圣众心急如焚,便向天帝禀告,天帝命禺带了15只巨鳌,用鳌头顶住公山,这五座山才固定不动,不会变。而且龙伯公有一个非常威严的人,他只要把脚伸出去,只要走两步,就可以到五山去。
来到这里,他一下子钓到了6条鳌,于是岱舆、员峤这两座山沉入深海,“仙圣之播迁者万千计”。
古时候对方位的定义和现在不一样,汤问所说的莱州湾之东,指的就是浙江港湾,简言之,公山就是乌程、四明、天台山,以及从大西北到东北三省,陡落东海乍起的舟山群岛、嵊泗列岛等,“仙圣之播迁者”就是这些在铸就古代文化创意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原始居民。
和范例同代的充符,也说过任少爷“蹲乎乌程,投竿东海”钓鳌的寓意,他们说的都是同一意蕴,秦、汉、晋、唐等许多名流雅士都来此寻公山,并自称为钓鳌客。很明显,这次海侵伤害已经持续很久了。
汤问是海侵剂。既然伙伴们将沧海横流归罪于鳌鱼的过失,又将他的教诲关了,所以将他仿鱼雕为木雕,来指鳌鱼,并请那谈空说无间道得道高僧,愿君安善待他,使他坚韧不拔,避免被钓。
换而言之,得道高僧敲木鱼原喻;而脚踏鳌鱼背的观世音菩萨,则是木鱼后喻。她在印度尼西亚,负的是闻尘世之苦,救一切众生渡过苦海,到我国以后,抓住民俗文化对鳌鱼的关注,多了教育 鳌鱼的职位,早出晚归地生活在鳌背上。上边所说的白衫虽有勇敢者好问,却没有追究责任到底,以致卞悟师的信口开河广为人知。
除上述所说的“敲木鱼”之外,汇还有其更深层的寓意,即“警醒自己”。因「鱼儿日夜不曾合目,又欲修道人日夜忘眠,以致道」。这一点讲得很明白,佛家在修行时,这种“警民”和“自警”(失眠),就是他们敲打木鱼一般所具有的民族宗教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