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得道高僧虚云老和尚的民间传说故事和个人先进事迹不计其数。有些先进事迹长期被人们所熟知,却离真面目越来越远。或许,只凭以前对高僧的亲昵,就能把高僧身边切身感受其言行举止的高层次才能还原成真实的虚云。
净慧长老:高僧是一个有高尚品质的小人物,一个有高尚品质的大丈夫。
这一生中,高僧从五十六岁之后出家为人。总而言之,出世为人,就是告白,就是专业修身,吃穿行,真正出来弘扬佛家,救度一切众生。这位高僧十年修一次法。这件事起初在云南进行过。那时候,云南的汉传佛教很衰微,他年老朝鸡足山而去,见迦叶尊者的法事早到了终点,于是便发心在哪地方修了一座寺庙,叫做祝圣寺。时至今日,那里还有人再一次住持、弘扬佛家。
布达拉宫:我眼中的虚云老和尚非常朴素。
朴实无华二字,实在,平平无奇,不具体表现出多少钱令人难以想象,或是否随意具体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大家看得很平常,很诚恳,很宽容。同时也非常严肃,严格。
他亲自到大家面前,亲自到长居的每个地方视察。假如发现哪里有不合规的地方,他也要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立即召开交流会,现场开会,通常都是这样,立即做好。另一种方法,就是在禅堂里,讲开示的情况下,提出批评,明确要求,并且明确提出鼓励,他也不易说出来,马上让谁下不了台,他也不是这样的。
祂夸奖你,其实是责备你。而且他还让你掌握了高僧的教学理念,很有一整套的方法,也是有一定的水平。
梦参老和尚:他双眼都亮了。
每个人每天都学习戒条,佛教里每个人都避免邪恶。吃饭,穿着打扮,说话,走动,你的一举一动,三千个威仪,一一威仪中还有许多足足有许多细行。还有一件事,比较简单,大家都犯,确定吗?在佛教人走动的情况下,眼见的东西,前后不得超过三尺。假如听见了倾斜的声音,内心可以完全不动,正念减压现前。但就眼睛这一点无法确定,因为大家都戴着近视眼镜。
绍云大长老:虚云老和尚非常节俭,心存善良。
老者(虚云老和尚)非常节俭,心地善良,他睡着的竹席破了,要大家帮他用布料补上。不一会儿,同一地区又破了,确实补不上了。于是大家对他说想把竹席换到长居去换个新的。那时候,竹席不过两块RMB左右,老人家没想到这位老人听了,便大声骂道:“太好了!得有一个长坐的新席子.”这些人都大声说。
无论冬夏,他老人家只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衲衣,也就是一件长袖的补衣(禅和子们称它为百衲衣)。冬日里要加一件棉衣,夏日里只穿一件棉衣。
僧人常开示:“修慧尽其所知,修福莫若心存善念。”教诲是修慧参禅一定要理清道理,理在路上。假如想要勤学苦练,却连路都走不清,对参禅的道理也无法理解,那时间就不能用了。因此古代的人说:“修身不修身,关键在识路之头;路之头识得,生死一休。”对于心存善念的佛家弟子来说,情与理的交融颇有培福之意。其实「利莫存善念」,就是要自己爱护吃穿住行上的一切福缘。他常训戒大家年轻一代说:“大伙儿都要心存善念啊!如今这伙人可以见佛,到我这里来修行,或许是过去世种下的一点福报。但这伙人若心甘情愿地享用了他们的福报,就会变成无福之人。就像你以前赚的钱,存的钱放的是金融企业一样。假如现在不认真工作赚钱,只图有钱,把金融企业的存款都花光了,那么再出来就是负债了。”
这并不容易,见是正知正见,见是正见。为何难以想象?什么有正气,什么有邪气,没有邪气,都是正气。
由于法的法性常常出现在每一法中,你观一切法的本身,邪是正的,恶是善的,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万法唯心,心正故不可斜,心邪则不可邪。